中非关系占据着我的青年时代,到今天依然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伟大的国家和她的人民,从我在20世纪70年代见到第一批中国人到40多年后的今天一直影响着我。我遇见或接触中国人的情形、环境或背景虽有不同,但有一件事是从未改变的,那就是中国人民的友好以及为增进友谊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四十多年来,我穿行于世界各地。我喜爱旅行,相信旅行能丰富人的思想,增进对各种文化和种族的了解。旅行中所接触的各式各样的人和文化,可以提高个人质疑、理解、消除误解和冲突的能力。我曾在世界各大洲生活、学习过,自认对全球事务有一定的理解。在中国生活、同不同身份的中国人打交道让我对这一伟大的文明有了独特的了解,即便今天我仍在努力加深对她的理解。

最近由坦桑尼亚减贫研究所实施的“非洲晴雨表”调查显示,相比于其他国家的人,中国人更受坦桑尼亚人喜欢。坦桑尼亚人认为自己同中国人更为亲近。为什么是这样呢?“非洲晴雨表”的科学调查给出了原因。而我愿从和中国人工作、生活的30多年经验中对上述调查发现做些补充。

在本文中,我愿指出中国人受坦桑尼亚人喜爱的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中国人在开展如接触和商谈等活动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建立有意义的友谊。巧合的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夫人和我正被一对中国夫妇邀请吃晚餐,在谈论坦桑尼亚的经商环境时,我们的朋友说“友谊比生意更有意义,更重要的是友谊比生意能延续更长时间。” 中国人这种特有但基本的立场让他们与非洲人的心靠得更近。友谊是一切有意义的个人联系的基础。它是人与人之间对话或谈话的重要起点,是一切成功的基石,在个人、群体或社会层面都是如此。通过聚餐、喝茶、唱卡拉OK、跳舞或其他社交活动会让人放松,在社会对话中处于有利地位。这一传统历经世代被证明是有效的,为中非人民所珍视。友谊通常会促进理解,因为它能使双方或多方开诚布公,更加透明。

社会对话或接触在培养友谊和社会凝聚力上的特殊功能是在讨论、对话或聚餐、跳舞这一过程中,各方能增加彼此的了解。

与此相关,个人、群体和社会之间的理解总体上是个艰巨的任务。人们的目标和目的是多元的且经常处在变化之中,这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包括他们的需求,喜好和必要性。我们亲爱的中国朋友已然掌握了理解其他文化的艺术。在寻求知识的强烈文化感召下,中国致力于了解他国文化。中国人这一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对中国人了解非洲朋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我确信这就是减贫研究所开展的“非洲晴雨表”调查显示中国人受坦桑尼亚人喜欢的原因。中国的官员和探险家从公元730年—805年就开始致力于理解非洲人,加强同非洲的合作。唐朝的杜环在《经行记》中记述曾访问北非的经历。他回国后,生动记述了经陆路游历非洲的经历。这些书面记录得到了唐朝另一位官员贾耽的补充。贾耽是著名地理学家,也曾游历非洲,他所寻求的是地理研究工作,而非军事控制。

贞元年间,公元798年,中国船只航行至东非海岸,访问贸易港巴加莫约。来自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的中国和非洲学者的最新研究发现中国旅行者在上述时期抵达非洲后,更远到达了肯尼亚的马林迪。所有这些远行都是为了寻求知识、理解和合作。书籍、受非洲影响的中国艺术品,以及在巴加莫约发现的距今几百年的硬币和瓷器碎片等都说明中国人通过了解和理解非洲而寻求友谊和贸易机会。寻求友谊是中国探险家和商人当然的目标之一。没有文字证据或材料显示几百年前中国人曾在巴加莫约或马林迪与当地人曾发生过冲突。

中国人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及对世界的了解使他们在理解他人方面投入巨大。这一投入在上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延续。中国共产党坚持不干涉他国的内部事务、互相尊重、平等合作这些根本性的重要原则,在中非关系中一以贯之。中国共产党深具远见卓识,继承了这一历经几十年时间考验的传统,对此必须给予赞扬。理解其他文化,并与他们交流是缓和可能的潜在冲突的重要支柱,也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建立、培养和保持长久友谊的路径。理解别人并和他们积极接触,反过来会促使别人理解自己。一旦建立了相互理解,随之而至的将是尊重和互不干涉,这就为和平共处铺平了道路。

前文提及,我初次碰到中国人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那是在坦桑尼亚的新首都多多马。晚上我正和朋友们踢足球,红橙相间的天幕下,太阳西沉,夜色渐深。非洲令人窒息的落日余晖下,一群中年外国人向我们走近,加入了我们的足球赛。让我们兴奋的是这5至7个外国人都能说非常地道的斯瓦西里语。我确信他们故意输给了我们,他们比我们要年长不少。赛后,中国医生给我们发了由纯牛奶制成的、著名的大白兔奶糖。我们迫不及待地把糖塞到嘴里。告别的时候,中国医生提醒我们晚上睡觉前要刷牙,并给我们发了牙刷和牙膏。回想这些,这确实是赢得孩子们认可的绝好策略,也是告诉他们健康知识的好主意。当时的场景直到今天都历历在目。许多年轻的中国医生背井离乡,自愿到非洲偏远的地方传递健康知识,提供医疗服务。医疗服务通常都是免费的,大多数的人都处在发展边缘,收入微薄,挣扎在贫困线下,无力支付医疗费用。中国兄弟姐妹的行动和真诚帮助获得了非洲人的好感,应得到赞美。

过去30年我经常去中国,结识了很多中国家庭,甚至认一对中国夫妇做我的父母。我的中国父母在我从幼年到现在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虽然我的中国父亲已经过世了,但他的夫人依然活跃,管理着北京郊区宋庄的非洲艺术博物馆“非洲小镇”。这对夫妇给国家博物馆和长春的博物馆捐赠了很多坦桑尼亚艺术品,近期也向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捐赠艺术品。所有的艺术品都是从他们微薄的收入中支出,没有接受任何资助。这对夫妇在坦桑尼亚生活了大约30年,花费了大量精力通过艺术品学习和了解坦桑尼亚人和其它非洲人。在非洲,艺术描绘着社会的希望、恐惧、诉求和感情。这是一个中国人学习其他文化及知识,了解其他文化,通过不同的媒介来建立友谊,促成合作、实现和平共处的生动事例。

中国的家庭结构和非洲很相似,通常都是几代同堂。祖辈和家庭其他成员住在一起,抚养孙辈,讲述生活中有意义的民俗故事,在孙辈做出不适当行为时予以训诫,祖辈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和非洲都有相似的被占领、掠夺和被殖民的历史。中国摆脱外国占领和殖民的伟大胜利、在饥饿和贫穷基础上实现发展的历程使她成为非洲最佳的合作伙伴和榜样。中国了解非洲,同非洲人建立和保持了有意义的友谊,尽管有些文化差别,但两种文化大体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有着同样的命运意识。虽然地理上中非相距遥远,但中非亲如朋友,中非都寻求真正的友谊,不存在欺诈,中非关系上也从未有掠夺事件发生。正如中国谚语所说的,“志同道合者,虽千山万水不能阻隔”。这一谚语印证了中非之间恒久的友谊。

最后,我要向几个世纪以来为增进中非理解的先辈们致敬。我还要向为争取独立和独立后的领导人致敬。他们坚定地致力于重建平等、互相尊重的社会,实现发展,建立友谊,正是因为他们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一切才得以实现,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国共产党重视建立旨在促进国际理解的机构,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在增进国际理解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在中非人民历经几个世纪的努力基础上,中非人民对彼此怀有极大的好感,在农业和科学研究、文化交流、政治和外交、教育、体育等领域开展合作。近期,中非民间贸易实现巨大跃升,民间互动和交流频繁,促进中非民间互动和接触的倡议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任何国家和政体下,社会变化发展都始于个人,个人是关键。中国有句古话,“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有充分理由铭记为恢复、继承和维护中非友好关系而不懈奋斗的领导人,我们没有理由放慢始于先辈的中非关系的良好发展势头,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彼此的需求,不断建立接触和交流的渠道,实现互相尊重和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