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首秀 呼吁和平

  核心提示:古特雷斯倡议所有人和他一起在元旦之际共同下定一个新年决心:把和平置于首位,并努力使2017年成为克服分歧的一年。 联合国新任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1月1日正式走马上任,开始行使联合国秘书长职权。这位联合国历史上的第九任秘书长在元旦当天首次向全球发布新年致辞,呼吁把2017年打造为和平之年。 新任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17年新年伊始发布视频致辞表示,目前,全球各地仍有数百万民众深陷冲突,在看不到尽头的战争中饱受苦难。这个问题让他深感沉重。 古特雷斯说,“在这些战争中,没有赢家,人人皆输。数万亿美元被用来破坏社会和经济,为持续数代人的不信任和恐惧的恶性循环火上浇油。一个个地区整个陷入动荡,而全球恐怖主义这一新威胁影响到所有人……” 斯倡议所有人和他一起在元旦之际共同下定一个新年决心:把和平置于首位,并努力使2017年成为克服分歧的一年。他说,人类大家庭所致力于实现的一切,包括尊严和希望、进步和繁荣都取决于和平。但和平要靠所有人共同努力去实现。他就此呼吁人们为和平作出承诺,把2017年打造为和平之年。 古特雷斯于2005年6月至2015年12月任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经历了叙利亚、伊拉克、南苏丹、中非共和国和也门等国家的冲突。在此之前,他已经拥有20余年的政府和公共事务管理经验。在1995年至2002年期间,古特雷斯曾但任葡萄牙总理。在经过联大组织的“公开面试”、联合国安理会多轮意向性投票后,古特雷斯去年10月13日被联大正式任命为联合国第九任秘书长,任期自今年1月1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 古特雷斯1949年4月30日出生于葡萄牙里斯本,1971年毕业于葡萄牙里斯本理工大学高级技术研究所,持工程学位。他精通葡萄牙语、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

伊拉克:在饱受战争摧残的拉马迪西部,数以千计的流离失所民众获得了援助

巴格达/日内瓦(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工作人员今天给伊拉克中部的拉马迪西部的12000多名流离失所民众发放了援助物资,这些民众从附近的希特(Hit)市逃离战争来到这里,在近乎绝望的条件中求生。 负责救济物资发放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拉马迪办事处负责人马利克·巴克卢提(Malek Baklouti)表示:”我们开车穿过拉马迪市,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损毁程度。我们在伊拉克还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伊拉克代表处主任卡特琳娜·里茨表示:”对于数以千计的逃到偏远沙漠地区的民众,我们也深感担忧,他们基本上无法获得食物、水或医疗卫生服务。为了迅速帮助那些急需援助的民众,获得定期的人道准入至关重要。” 上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克服了相当大的困难给另外一批12000多名民众派发了援助物资,这些人滞留在拉马迪西部的18公里(Kilo 18)地区。巴克卢提补充说:”拉马迪市西部的道路非常艰险,绝大多数道路有很多未爆炸军火和简易爆炸装置。”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拉马迪办事处最近一次外出开展援助工作是在2015年5月给遭受冲突影响严重的偏远社区派发援助物资。在2015年,该组织在伊拉克为超过135万名流离失所民众提供了食品和其他援助,其中包括20万名来自拉马迪和费卢杰的民众。

叙利亚:无论谈判结果如何,人们迫切需要定期无阻碍的援助

日内瓦/大马士革(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表示,无论日内瓦正在进行的和平谈判结果如何,叙利亚这场近5年之久的冲突各方必须允许援助物资正常定期流通,送达所有饱受战争之苦的平民手中。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驻大马士革负责人玛丽安娜·加塞尔表示:”我们在这个月早些时候到达迈达亚时,我看到了许多营养不良的孩子和虚弱的老人,身体状况令人震惊。尽管我们谈判了几个月,也只运送了几辆卡车的援助物资。对有些人来说这实在太少了,也太晚了。” 加塞尔女士表示,仍有几十个城镇是人道组织无法进入的,例如杜马、穆阿达米亚、富阿、基夫拉亚和代尔祖尔(DeirEzour)。 随着新一轮叙利亚和平谈判开始,交战各方齐聚日内瓦,”这是一个正面的信号。但我们一直在推动和请求能够定期进入这些城镇和其他城镇以解决巨大的苦难——却迄今无果。” 加塞尔女士表示,交战各方必须停止袭击该国受到重创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医疗卫生设施和供水设施。这些设施往往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其他人道组织修理好之后,马上遭受新一轮袭击。 加塞尔女士表示,超过450万人生活在因战火而极难进入的地区,他们的人道需求巨大;其中有50多万人生活在被不同交战方围困的地区,且解除围困的政治解决方案尚未出现。”没有援助物资可以进入所有这些地区,这使几百万人面临风险。” 加塞尔女士表示:“那些掌控叙利亚的现在和未来的人必须暂停一下,想一想当前骇人听闻,蔓延全国的苦难,思考一下他们能够怎样帮助我们恢复希望;生命必须高于政治。”

《铜锣湾集团简介》

香港铜锣湾集团是一家专业性大型商业地产企业,主营商业地产开发及shoppingmall,其“铜锣湾广场”是中国商业地产龙头品牌。铜锣湾集团是中国MALL业态及MALL行业的创始人,是中国商业地产产业的重要奠基者,董事局主席陈智被誉为"中国MALL之父"(中国摩尔之父)。“铜锣湾广场"城市综合体、商业步行街、MALL三大业态遍布全国23个省的55个城市。近年来集团又进军旅游地产及文化地产。mall在中国的出现及流行催生了中国的商业地产行业,mall与商业地产在中国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商贸流通业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化,铜锣湾集团的这一创新对中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陈智被评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商业服务业杰出贡献人物”及“中国连锁业十大风云人物”、“中国百货业十大风云人物”、“中国商业地产杰出贡献人物”,公司曾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商业地产杰出贡献企业”。陈智主席所领导的大中华购物中心联盟是覆盖两岸四地房地产、商业地产、mall、零售业资源的重要行业平台。

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国际化发展战略及经验分享报告会在京举办

1月22日上午,我会邀请了多年的合作伙伴——德国艾伯特基金会(简称“艾会”)北京办公室的代表在京举办了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国际化发展战略及经验分享报告会,由艾会北京办公室主任仁恺介绍该会国际化发展的有关情况,并与参会人员进行深度互动。刘凯阳副秘书长出席并致辞,郑瑶副秘书长主持了报告会。除秘书处的有关工作人员外,我会理事、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浩明、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副秘书长洪苹、察哈尔学会秘书长柯银斌及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的代表出席了报告会。 刘凯阳副秘书长在致辞中指出,作为德国社民党的智库,艾会经过90年的发展已成为德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政治基金会,也是欧洲最大的工人运动基金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力。目前,艾会在约90个国家设有办公室,同100多个国家有合作项目,在国际化发展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近年来,中国民间组织发展迅猛。中共十八大提出加强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进一步激发了中国民间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积极性。艾会的国际化经验对有志于参与国际活动的中国民间组织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仁恺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艾会国际化发展的基本情况。首先是艾会国际化发展的历史沿革。艾会于1925年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影响下成立,是以社民主义思想为各方面的人士进行政治和社会教育的政治基金会,也是唯一代表德国工会利益的基金会。成立之初,艾会立足于恢复国内政治秩序和民主传统,二战后随着社民党的重建也进行了重建。 20世纪60年代,随着德国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提高,艾会开始在德国议会的支持下开展国际合作。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新兴国家影响力上升,艾会的国际合作更多地体现出区域性和全球性的色彩。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艾会加大了对中东欧国家的工作力度,以维护欧洲的统一与稳定。 在第二部分,仁恺主要介绍了艾会的国际化发展原则及重要经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国际化发展历程,艾会已在世界各国设立了112个办公室,2014年全球雇员数达612人。2013年的年预算为1.53亿欧元,其中8800万欧元用于国际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经验积累,艾会形成了国际化发展的四大指导性原则:一是提倡以多元化的视角看待各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二是积极倡导慎重的决策方式;三是重视国际理解,通过对话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四是充分尊重他国法律和国际法,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仁恺还把艾会的国际化发展重要经验总结如下:从多元化的价值观出发,树立长期且可持续的工作目标;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尊重各国国情的多样性;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对实施的项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与德国其他的基金会保持沟通协调,避免出现相互“踩脚”的现象。 在最后一部分的介绍里,仁恺以艾会在中国的办公室和欧盟的布鲁塞尔办公室为例,说明了艾会海外办公室的运行情况和评估原则,并介绍了它们与当地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展的一些项目及研究重点领域。这些详尽的事实及资料使与会者对艾会的国际化发展情况有了更具体的认识,为中国的民间组织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在互动环节,与会者就民间组织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价值观冲突问题,合作伙伴的选择及评估机制等话题与主讲人进行了深度交流,报告会在坦诚、轻松的气氛中顺利结束。

第二届中美欧青年精英交流项目访华随感

9月8日至17日,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举办了第二届中美欧青年精英交流项目。我很荣幸参加这样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项目,其中既有深度的思想交流和专题研讨,也有相关的考察活动。此次项目给我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使我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尤其是它悠久的文化和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成果。 此次项目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组织。该协会成立于1981年,总部设在北京,成员包括中国各党派领导人、非政府组织负责人、民族和宗教团体以及学术界代表,其宗旨是促进国际社会深入了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整个项目的组织工作井然有序,活动参与级别高,内容丰富。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的精心安排下,来自中、美、欧各国的11位青年代表积极参与,团结一心,在短短的10天内,增进了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了解。 在北京,交流协会顾问、中联部刘洪才副部长亲切会见了代表团成员。他和我们进行了友好的交流,认真听取了各位代表介绍各自国家的情况,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指出中国愿意和世界各国开展更多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合作。目前,中国共产党已经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政党、组织开展了交流,愿意秉承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寻求和平发展。 这个项目给了参与者一个交流思想、各抒己见的机会。两位学者——郭威教授和翟崑教授主持的主题交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郭教授的主题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过去几十年的对外开放中,中国的个体经济发展很快,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中国共产党也尽力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及和谐的社会环境,实施积极的调控政策,将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 翟教授的主题是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主要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角度阐释。“一带一路”有可能创造未来国际秩序新的平衡点。为打造经济合作的桥梁,需要维持和平合作的外交关系,了解不同参与者的文化背景。“一带一路”很可能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其中期目标是实现欧洲和中国的互利共赢,欧洲的商品可以出口到亚洲市场,中国的商品也可以出口到欧洲-地中海地区。全球化并不是传播经济和文化帝国主义,而是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开放市场。 在北京,中外方代表共同参与了题为“变革·治理·合作”的国际研讨会。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喇灿先生的发言,他向我们介绍了西藏的情况。自1965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贫穷落后的西藏地区跨越了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开放式发展等重要阶段,实现了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主要的发展措施有四条:一是结束了西藏半殖民地的历史,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寻求同周边国家互利共赢的发展;二是康藏、青藏公路和当雄机场的建设加强了拉萨和北京的联系;三是在西藏建设工厂、现代农场、银行、贸易公司、邮局及电信公司,促进当地的工商业发展;四是引入高级耕种技术,建设新农场,通过农业刺激经济实现重大发展。今天的西藏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人民获得了自由、平等,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充分享受到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 结合此次项目的主题,我们在北京还进行了一些实地考察。被誉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坐落着许多信息领域的前沿企业。这一科研创新园区得到当地政府、中科院的支持,开展了与大学的合作,为青年人提供了创业以及为科技信息领域企业研发项目的机会。为使代表们更多了解中国的青年人,我们参观潮外·社区青年汇。与全北京数百家青年汇一样,它是青年人聚集的场所,在附近社区青年人和青年团组织的参与下而充满活力。这里并非单纯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而是为青年人提供广泛的场所,使他们通过体育活动、课外学习以及中心组织的娱乐活动(如跳舞、棋牌、桌游等)进行社交。很有趣的是还有进行传统式修习的场所以及辅导老师。青年人经常光顾这些地方,使得这里能够传播当代中国青年人的思想,他们友好、开放、面带微笑,同时遵守规则并且热爱学习。 在北京城市学院的参观着实令人震撼。对于见惯了学术机构优美而杂乱景致的西方人而言,这一参观确实独一无二。这所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成立于1984年的大学,其巨大的占地面积、现代化水平、宽敞的教学楼、宽阔的绿地和运动场、整洁的学生宿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在接受本科教育后,就已经掌握了与今后就业方向相关的本领。中国的大学就像是一个小社会,创新与传统和谐相处,无论是信息专业,还是传统书法,都为当代社会输送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日程中有一项是拜访当地家庭,由当地家庭招待我们一天。从社会学角度说,没有什么比跟本地人生活在一起更能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中国人独特甚至近乎让人有些尴尬的热情外,还有老百姓显著提升的生活水平。随着近几十年来中国GDP的快速增长,老百姓的购买力和家庭生活水平也相应大幅提高。即使小区规模很大,楼房也很体面且整齐有序,绿化面积宽阔(并不断扩大,也是出于减少污染的考虑),幼儿园和学校设施近在咫尺。在北京这样一个拥有两千万人口的大都市里,对于人生地不熟的外来游客而言,在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条街道都能有极大的安全感,不用害怕遇到像我们城市里不时会出现的罪犯或者流浪汉。 在北京度过了忙碌而紧张的一周后,参会者来到青海省省会西宁继续访问。这个内陆地区的省份对于很多外国人而言可能有些陌生,但不管是从经济还是旅游角度而言,它无疑都是极富潜力的。青海省省名源于青海湖,意为绿色的大海。该省位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发源于此,长江、澜沧江支流亦汇集在这里。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景色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珍稀鸟类众多,野生植物有200多种,很多都是珍稀中药材。青海湖距离西宁仅两小时左右,往来便利,风光绝美,一望无垠,远处是终年积雪的山峰,山上寒风凛凛,牦牛以食草为生。这里绝对能够称为旅游胜地,可以轻松到达,个别爱冒险的自行车爱好者选择从西宁南部崎岖的小路前来则另当别论。青海是中国较为落后的省市之一,但近年来,得益于西宁周边钢铁等重工业、柴达木石油天然气提炼工业、以先进科技为基础的农业、传统中医药所必需的药用植物的种植以及大型水电站(全省共有178座)的发展,青海经济突飞猛进。另外其他可替代性能源,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风能等也得到发展。 在基础设施方面,西宁机场非常现代,三个小时的飞机即可到达首都北京。另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是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这一铁路将西宁与拉萨连接起来,途径44站,可容纳8辆列车同时行进在铁路线上。格尔木至拉萨段于2006年7月1日正式建成通车,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旅游效益。目前青藏铁路是将西藏与中国其他城市相连的首条铁路,80%都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海拔铁路总长度为960公里。为了翻越无数的河流和高山泉眼,全线共架桥675座,长度达160公里。 民族的多样性是青海省文化积淀的前提。青海拥有520万人口,50%左右为汉族,还有藏族、土族、回族、撒拉族和蒙古族。众多的佛教庙宇和不断修复的文物古迹体现出西藏元素,青海文化也因此广泛受到藏文化影响。实际上青海史称安多,历史上曾属于西藏,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雕像就在西宁附近的塔尔寺。青海的许多旅游胜地都坐落于首府西宁,这座城市富有生机,藏族、回族、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不同文化在这里交融。更值得一提的是藏医药博物馆,可谓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传统文化的典范,这里展示着从古至今西藏日常生活的发展史以及藏传佛教的瑰宝。博物馆现存有一件绘画珍品,是一幅长达618米的唐卡,它是400多位艺术大师手工绘制而成,珍藏在一个精美的迷宫中,反映了从传说中的第一位藏王聂赤赞普到雅鲁藏布江的松赞干布大师及至近代的西藏文化史,讲述了从古老的苯教及其他宗教流派(至少8个)的宗教文化艺术,这些教派之间并非总能和平相处,但它们丰富了藏传佛教的历史。 西宁最吸引人的旅游胜地还包括大清真寺,代表团也有幸参观。从建筑学角度看,东关清真大寺将伊斯兰教典型的圆形穹顶与中国经典佛塔形式相结合,十分引人入胜。 在西宁的短短几个小时里,参会者还前往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进行参观。近年来从这里走出了很多奥运冠军,包括创造世界游泳记录的著名世界冠军孙杨。 此外,参会者在西宁有两场重要会见。一场会见是同青海省省委常委马顺清的会见,另一场是在西宁市委党校参加了“发挥地方优势,促进区域合作——以青海省参与‘一带一路’为例”的研讨会。研讨会议题围绕“一带一路”展开并非偶然,它反映出中国的学者格外关注这一涉及地缘政治一体化以及相关地区经济和文化动向的议题。 短短这些文字显然无法穷尽此次中国之行带给我的所有思考。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只有深入了解它才有资格评论它。孔子曾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睿智的态度依然适用于今天的中国,只有近距离接触,才能了解它经济、制度的特殊性,也才能了解它能够取得持续、稳定、和平发展成绩的原因。中国之行中多次提到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这些都是当代中国为适应发展、传承历史文化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当然还有中国目前正在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对于欧洲而言都是经济互惠互利、文化互尊互鉴的难得机遇。

“一带一路”大使论坛2016首届安保论坛在京召开

“一带一路”大使论坛2016首届安保论坛在京召开 由“一带一路”大使论坛发起主办,2016首届安保论坛2日在北京召开,出席论坛的有驻华使节,政府领导,高协会,企业家,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近500余人.联合国国际合作协调局副局长蒋国珍先生,应邀出席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以“聚势谋远,安保先行”为大会主题,旨在通过“一带一路”大使安保论坛,面临各类境外安全风险事件频发的当下,从源头上对外投资安全规范与发展方面提出预警,搭建安保产业的整体解决方案,以“引进来”和“走出去”企业,提供信息安全,保安,军民融合,安防,消防等产业链创造更加有利条件,探索更安全,更良好的投资环境及生活环境. 本次论坛主题分为两大部分进行,首先论坛就“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外安保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讨论,其次,论坛还将就“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内安保产业的发展机遇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上,蔣国珍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讲到:这次论坛最重要的宗旨就是帮助大家怎样走进安保领域,安保涵盖内容宽广,是个综合性强的全方位安全保卫服务体系,不仅仅是大家认为的普通的门卫看守,站岗放哨,跟班随从,而应该是从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打造真正适合新形势新环境新格局下的新型安保系统,注重细节,注重实效,希望通过这次论坛能将安保工作做的更彻底,更到位,只有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我们才有机会分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的巨大商机. “一带一路”大使论坛2016首届安保论坛在京召开 由“一带一路”大使论坛发起主办,2016首届安保论坛2日在北京召开,出席论坛的有驻华使节,政府领导,高协会,企业家,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近500余人.联合国国际合作协调局副局长蒋国珍先生,应邀出席了本次论坛。

居正古泉新作鉴赏

居正古泉,名古泉,雅号居正,祖籍江苏,现居甘肃兰州。著名实力派自由职业画家,1985年毕业于西安美院。典型的江南才子,却偏偏和大西北结缘,其善言谈,不善狂论,待人诚恳热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画如其人,故抛弃一切世俗之头衔名号,学做人,做学人。 古泉先生具有诗人气质,也有禅家的敏悟,在艺术方面古泉先生是位全才,不论山水、人物、花鸟、书法他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达语言。他的山水画古朴自然,浑然天成,自然界的中的朝云夕霭、廋石枯树、江天帆影、沙洲绿畔等自然景观他能以古人诗句引动画意。在遐思和静定之中赋予禅的境界,深厚的传统功底结合现代笔墨情趣使观者流连忘返;也是收藏家青眯的宠儿;在常年藏区实地写生后古泉先生被藏区的人风土人情深深吸引;经过数十载的探索和磨炼,他笔下的藏域人物画独具一格,尤为女性中的卓玛还是阿妈从眼神里传递出向往神圣纯洁的心灵和人格魅力,反映出藏域人民淳朴,美丽善良的一面。 他脱俗的谈吐,独到的见解和广博的学识犹如他的画作一样潇洒自如,大气且富有感染力,对坚贞文化的品性和内心深处的狂野与霸气使他画中的藏獒雄健威武,有王者之风、霸者之气,画中或一只、或一群背景或以风雪严寒或以藏女辅衬,加以他自己的诗词,画中主题鲜明,藏獒不畏艰难险阻,在高原之上,形神之间能看到雪域王者之风范,有对于主人的真挚与忠厚;使人与獒的和谐,于自然的和谐。 古泉先生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进行艺术交流,他的作品被博物馆、美术馆、企业和收藏家收藏,并多次在拍卖会上拍卖,以高价拍出,得到收藏界和市场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作品润格:国画作品 4000元/平尺 书法佛字 2000元/幅

理解在培养友谊、促进和平共处中的重要作用

中非关系占据着我的青年时代,到今天依然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伟大的国家和她的人民,从我在20世纪70年代见到第一批中国人到40多年后的今天一直影响着我。我遇见或接触中国人的情形、环境或背景虽有不同,但有一件事是从未改变的,那就是中国人民的友好以及为增进友谊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四十多年来,我穿行于世界各地。我喜爱旅行,相信旅行能丰富人的思想,增进对各种文化和种族的了解。旅行中所接触的各式各样的人和文化,可以提高个人质疑、理解、消除误解和冲突的能力。我曾在世界各大洲生活、学习过,自认对全球事务有一定的理解。在中国生活、同不同身份的中国人打交道让我对这一伟大的文明有了独特的了解,即便今天我仍在努力加深对她的理解。 最近由坦桑尼亚减贫研究所实施的“非洲晴雨表”调查显示,相比于其他国家的人,中国人更受坦桑尼亚人喜欢。坦桑尼亚人认为自己同中国人更为亲近。为什么是这样呢?“非洲晴雨表”的科学调查给出了原因。而我愿从和中国人工作、生活的30多年经验中对上述调查发现做些补充。 在本文中,我愿指出中国人受坦桑尼亚人喜爱的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中国人在开展如接触和商谈等活动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建立有意义的友谊。巧合的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夫人和我正被一对中国夫妇邀请吃晚餐,在谈论坦桑尼亚的经商环境时,我们的朋友说“友谊比生意更有意义,更重要的是友谊比生意能延续更长时间。” 中国人这种特有但基本的立场让他们与非洲人的心靠得更近。友谊是一切有意义的个人联系的基础。它是人与人之间对话或谈话的重要起点,是一切成功的基石,在个人、群体或社会层面都是如此。通过聚餐、喝茶、唱卡拉OK、跳舞或其他社交活动会让人放松,在社会对话中处于有利地位。这一传统历经世代被证明是有效的,为中非人民所珍视。友谊通常会促进理解,因为它能使双方或多方开诚布公,更加透明。 社会对话或接触在培养友谊和社会凝聚力上的特殊功能是在讨论、对话或聚餐、跳舞这一过程中,各方能增加彼此的了解。 与此相关,个人、群体和社会之间的理解总体上是个艰巨的任务。人们的目标和目的是多元的且经常处在变化之中,这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包括他们的需求,喜好和必要性。我们亲爱的中国朋友已然掌握了理解其他文化的艺术。在寻求知识的强烈文化感召下,中国致力于了解他国文化。中国人这一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对中国人了解非洲朋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我确信这就是减贫研究所开展的“非洲晴雨表”调查显示中国人受坦桑尼亚人喜欢的原因。中国的官员和探险家从公元730年—805年就开始致力于理解非洲人,加强同非洲的合作。唐朝的杜环在《经行记》中记述曾访问北非的经历。他回国后,生动记述了经陆路游历非洲的经历。这些书面记录得到了唐朝另一位官员贾耽的补充。贾耽是著名地理学家,也曾游历非洲,他所寻求的是地理研究工作,而非军事控制。 贞元年间,公元798年,中国船只航行至东非海岸,访问贸易港巴加莫约。来自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的中国和非洲学者的最新研究发现中国旅行者在上述时期抵达非洲后,更远到达了肯尼亚的马林迪。所有这些远行都是为了寻求知识、理解和合作。书籍、受非洲影响的中国艺术品,以及在巴加莫约发现的距今几百年的硬币和瓷器碎片等都说明中国人通过了解和理解非洲而寻求友谊和贸易机会。寻求友谊是中国探险家和商人当然的目标之一。没有文字证据或材料显示几百年前中国人曾在巴加莫约或马林迪与当地人曾发生过冲突。 中国人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及对世界的了解使他们在理解他人方面投入巨大。这一投入在上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延续。中国共产党坚持不干涉他国的内部事务、互相尊重、平等合作这些根本性的重要原则,在中非关系中一以贯之。中国共产党深具远见卓识,继承了这一历经几十年时间考验的传统,对此必须给予赞扬。理解其他文化,并与他们交流是缓和可能的潜在冲突的重要支柱,也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建立、培养和保持长久友谊的路径。理解别人并和他们积极接触,反过来会促使别人理解自己。一旦建立了相互理解,随之而至的将是尊重和互不干涉,这就为和平共处铺平了道路。 前文提及,我初次碰到中国人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那是在坦桑尼亚的新首都多多马。晚上我正和朋友们踢足球,红橙相间的天幕下,太阳西沉,夜色渐深。非洲令人窒息的落日余晖下,一群中年外国人向我们走近,加入了我们的足球赛。让我们兴奋的是这5至7个外国人都能说非常地道的斯瓦西里语。我确信他们故意输给了我们,他们比我们要年长不少。赛后,中国医生给我们发了由纯牛奶制成的、著名的大白兔奶糖。我们迫不及待地把糖塞到嘴里。告别的时候,中国医生提醒我们晚上睡觉前要刷牙,并给我们发了牙刷和牙膏。回想这些,这确实是赢得孩子们认可的绝好策略,也是告诉他们健康知识的好主意。当时的场景直到今天都历历在目。许多年轻的中国医生背井离乡,自愿到非洲偏远的地方传递健康知识,提供医疗服务。医疗服务通常都是免费的,大多数的人都处在发展边缘,收入微薄,挣扎在贫困线下,无力支付医疗费用。中国兄弟姐妹的行动和真诚帮助获得了非洲人的好感,应得到赞美。 过去30年我经常去中国,结识了很多中国家庭,甚至认一对中国夫妇做我的父母。我的中国父母在我从幼年到现在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虽然我的中国父亲已经过世了,但他的夫人依然活跃,管理着北京郊区宋庄的非洲艺术博物馆“非洲小镇”。这对夫妇给国家博物馆和长春的博物馆捐赠了很多坦桑尼亚艺术品,近期也向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捐赠艺术品。所有的艺术品都是从他们微薄的收入中支出,没有接受任何资助。这对夫妇在坦桑尼亚生活了大约30年,花费了大量精力通过艺术品学习和了解坦桑尼亚人和其它非洲人。在非洲,艺术描绘着社会的希望、恐惧、诉求和感情。这是一个中国人学习其他文化及知识,了解其他文化,通过不同的媒介来建立友谊,促成合作、实现和平共处的生动事例。 中国的家庭结构和非洲很相似,通常都是几代同堂。祖辈和家庭其他成员住在一起,抚养孙辈,讲述生活中有意义的民俗故事,在孙辈做出不适当行为时予以训诫,祖辈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和非洲都有相似的被占领、掠夺和被殖民的历史。中国摆脱外国占领和殖民的伟大胜利、在饥饿和贫穷基础上实现发展的历程使她成为非洲最佳的合作伙伴和榜样。中国了解非洲,同非洲人建立和保持了有意义的友谊,尽管有些文化差别,但两种文化大体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有着同样的命运意识。虽然地理上中非相距遥远,但中非亲如朋友,中非都寻求真正的友谊,不存在欺诈,中非关系上也从未有掠夺事件发生。正如中国谚语所说的,“志同道合者,虽千山万水不能阻隔”。这一谚语印证了中非之间恒久的友谊。 最后,我要向几个世纪以来为增进中非理解的先辈们致敬。我还要向为争取独立和独立后的领导人致敬。他们坚定地致力于重建平等、互相尊重的社会,实现发展,建立友谊,正是因为他们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一切才得以实现,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国共产党重视建立旨在促进国际理解的机构,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在增进国际理解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在中非人民历经几个世纪的努力基础上,中非人民对彼此怀有极大的好感,在农业和科学研究、文化交流、政治和外交、教育、体育等领域开展合作。近期,中非民间贸易实现巨大跃升,民间互动和交流频繁,促进中非民间互动和接触的倡议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任何国家和政体下,社会变化发展都始于个人,个人是关键。中国有句古话,“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有充分理由铭记为恢复、继承和维护中非友好关系而不懈奋斗的领导人,我们没有理由放慢始于先辈的中非关系的良好发展势头,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彼此的需求,不断建立接触和交流的渠道,实现互相尊重和共同发展。